东北傻狍子有多傻?傻到这份上都没灭绝,为什么遇到人类就怂了?

东北傻狍子有多傻?傻到这份上都没灭绝,为什么遇到人类就怂了?

狍子主要吃树叶、浆果等植物,有时也会偷吃人类种植的大豆和蔬菜。它们很胆小,一遇陌生人就“蹬蹬”跑掉。或许是这种逃跑方式也增添了狍子一些傻气,现今,可爱的狍子成为东北本地的明星动物,深受这里的人民喜爱。

狍子喜欢群居生活,通常会组成5-7只小群体活动。在交配季节,公狍子会变得很凶猛,为了争夺母狍子而互相争斗。母狍子怀孕期约180天,每胎产一两头小狍子。初生的小狍子体型很小,重量不足1公斤,需要母亲的悉心照料。

小狍子出生后的头几周只能躺在草丛中,母狍子会把小狍子藏在隐蔽的地方,然后出去觅食,间隔返回喂养小狍子。为了不暴露小狍子的藏身之处,母狍子在喂养完后还会特地打扫掉附近的草叶。

小狍子约2个月大时就可以随母亲外出活动了,起初,它们还不太擅长奔跑,经常会跌倒。小狍子跌倒后,会害羞地把头埋进草丛,然后胡乱蹬腿试图站起来,看上去十分笨拙。小狍子6个月大就能够完全独立生活了,它们会离开母亲,加入其他同龄小伙伴组成新群体。

狍子的平均寿命在10-15年之间。记录中最长寿的狍子活到18岁时才去世。随着年龄增长,狍子身上的白毛会变得黯淡,也更容易受风吹日晒的影响,不再洁白如雪。即便如此,狍子那特有的“傻萌”气质也从未变过。

狍子的外表确实呆萌,大眼睛、短圆脑袋,雄性狍子头顶的小木棒似的短角,都让人觉得它看起来有些“傻”。但是,狍子的许多所谓“傻行为”,其实并不能说明它真的很傻,而是野生动物对人类陌生的正常反应。

比如,狍子站在车灯前奔跑,被认为不知道可能撞上车,其实野生动物很难理解人造物体带来的危险。同样,狍子面对猎人时,不会第一时间逃跑,而是站着观察,这在对付野兽时是正常的躲避策略,只是人类出乎它们意料,它们的习性反而成了被捕捉的“致命弱点”。

当狍子在积雪地被追,把头埋入雪中,也许并不是“以为别人看不见”,而是借助雪地遮蔽掩护自己。狍子的嗅觉灵敏,可以在雪地隔绝视线后,利用嗅觉判断捕猎者是否还在附近。 事实上,狍子天生就有敏锐的嗅觉和听觉,它能借助这种先天优势来判断周围是否存在危险。

当它察觉到陌生的气味时,会站在原地仔细嗅闻,想确认那是否为天敌的气息。如果判断不是天敌,它就会出于好奇心继续待在原地观察这个新事物。这种习性在野外确实有利于它判断威胁的迫近,采取适当的躲避策略。

但是人类使用猎枪等远程武器时,狍子就很难仅凭嗅觉判断出危险的方位和距离。它站在原地嗅闻的举动,反而会让猎人更容易瞄准射击,这成为它在遭遇人类猎捕时的弱点。

另外,狍子性格温顺胆小,面对陌生事物的反应往往是观望而非逃跑。它会看上一段时间,试图判断情况。比如遇到汽车时,它会跟在车灯前面奔跑,不是故意卖萌,而是想看个清楚这是什么东西,可这种好奇心让它更容易被车撞伤。

在遭遇猎人时,狍子也不会立即逃跑,而是站在原地,屁股的白毛炸开。这种“发呆”其实是它在观察对方的意图,但猎人就会抓住机会将它制服。它判断出危险要逃跑时,往往已经来不及了。

总而言之,所谓傻狍子的“傻”,其实不过是野生动物对人类世界缺乏认知,保持着面对猎食者的野生习性,结果成为它们无法适应人类捕猎的“弱点”。如果能避开人类的捕猎,狍子的这些习性对它们生存反而是有利的。

狍子平时在野外非常勇敢,遇到任何威胁都敢于迎头痛击。但是它们对人类却显得十分温顺,甚至会主动靠近。这并不是因为狍子怕人,而是它们对人类抱有天然的亲近与信任。

在狍子的认知里,人类与它们一样,都是栖息在这片土地上的动物,再加上许多善心人士会投喂食物,狍子接受了人类的好意,与人类之间建立了一种和谐的关系。在东北等地区,村民与狍子相处甚为友好,冬季食物匮乏时,狍子甚至会跑进人家讨要食物充饥。

20世纪70年代,野生狍子遭到大规模猎杀,数量急剧下降,如今狍子已成为国家二级保护动物。我们不应忘记,狍子之所以会轻易落入陷阱,正因其对人类天真的信任。而这种信任,却被某些人滥用,最终害死了它们。

也许狍子真的对人类知之甚少,但人类又是否尽到了对它们的责任呢?我们该审视自己,不该因狍子的单纯就轻视其智慧。狍子与人类原可和谐共处,如果非要说谁才是造成今日局面的“傻狍子”,答案似乎也早已明了。

我们理应珍惜这份来之不易的信任,与动物重新建立起一种和平共生的关系,而不是继续滥用它们的善意。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关键要点

狍子主要吃树叶、浆果等植物,有时也会偷吃人类种植的大豆和蔬菜。它们很胆小,一遇陌生人就“蹬蹬”跑掉。或许是这种逃跑方式也增添了

更多疯狂内容

psvr游戏推荐:这几款必玩大作不容错过!
毫秒和秒鐘的換算

毫秒和秒鐘的換算

🔥 170 📅 07-02
货捕头杭州女装网一手批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