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臌胀
臌证,有气、血、痰、水、寒、热之分。初起但腹胀,而腹未满者谓之胀;若腹已满者,谓之胀满;若但腹胀满者,谓之臌胀;若但腹胀而四肢面容消瘦,谓之单腹胀;若初起腹胀满,四肢面目悉肿者,谓之肿胀。
脘腹痞胀 多因气滞,每用理气之药,如川朴、青皮、陈皮、香附之类;每兼湿浊,必参燥湿之品,如苍术、半夏、赤苓之属。挟热者为湿热,加姜汁炒川连、黄芩之类;挟寒者,加干姜、吴萸。(大抵观其舌苔浊厚者,因乎湿浊为多;热者口渴,小溲赤;寒者口不渴,小便清。)食入胀痛,或嗳腐气,必兼食积,宜加枳实、莱菔子、砂仁。至如冬瓜皮、大腹皮、姜皮、泽泻等,证尚未虚者,皆可通用,即正气已虚,兼补药数味,而冬瓜皮等仍可用之为佐使,以化湿通气也。
风水 初起先面肿咳嗽,而后腹胀足肿者,古人谓之风水,俗名水臌。如兼寒热,头胀痛鼻塞,宜先发汗:重则麻黄、杏仁、射干、葶苈;轻则羌、防、紫苏、桔梗。如小便短少者,必兼渗湿,如苓、泽、苡仁、木通、车前、通草等味。
水臌 初起先足肿,而后腹满面浮者,湿伤于下,下甚极而上也,此真水臌。宜健脾运湿,如五皮饮、五苓散、平胃散等选用之。
气臌 初起先腹胀而后面足肿者,气壅极而水注也。先面足肿而后腹胀者,水上逆而气壅也。然气至水必注,水注气亦至,故必以理气行水为要也。凡利水之药,必少佐通阳之属,如桂枝、肉桂、干姜、附子,或加数分,或用一味,或二、三味,观其证而酌用之可也。
单腹胀 若单单腹胀满,手足反消瘦者,多由郁怒伤肝,木来克土,精神内亏,气血不足,虽有治法,百难愈一。若腹上青筋绽露,食少便泄,气急不得卧者,死期近矣。用方如逍遥散,兼六味丸、六君子之意,不宜大温,不可太寒,当和平以守之。
臌胀日久,脾肾两虚者,如理中汤、肾气丸,善于调理,亦有收功者,然断不能速效,宜耐心服药乃可。
凡肿胀忌食咸,宜食淡,盖以咸伤血,而淡能渗湿也。
血臌 此外有血臌,妇女犯之为多,男亦有之。面色萎黄,有蟹爪纹,步履如常,腹渐日大,必多怒善忘,口燥便秘,胸闷胁痛,宜六君子加芎、归、干姜、延胡;或暂入大黄酒炒一二剂。盖血瘀必因气滞,脾失健运,故必运脾理气之中,而加血药。若但通瘀,致虚其气,而脾愈弱,反速其害多矣。
本书之其它篇章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一章 辨证概述
第一章 辨证概述四时百病,不出外感内伤。外感者,风寒暑湿燥火也;内伤者,喜怒忧思悲恐惊也。 外感六淫 风:有风寒、风热、风湿、风燥、风火。 寒:有寒湿;寒久能化热。 暑:有阴暑,有阳暑;暑必夹湿。 湿:有寒湿、风湿、湿热;有湿去而化燥者。 燥:有外感、有内伤,有气燥、有血燥。 火:有实火、虚火,上焦火、中焦火、下焦火,五脏六腑之火。 …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二章 六淫治法
第二章 六淫治法风寒治法 风寒初起宜散,羌活、防风、荆芥、紫苏、豆豉、秦艽、桔梗;咳加杏仁;恶心加橘皮、半夏;胸闷加枳壳;无汗加葱白。 风热治法 风热初起:牛蒡、薄荷、连翘、桔梗、豆豉、前胡、桑叶、茅根。 风湿治法 风湿初起:防风、白术、茯苓、豆卷、羌活。 风燥治法 风燥:沙参、贝母、玉竹、薄荷、桑叶、知母。 风火治法 风火:羚羊、连…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四章 劳倦、饮食、色欲伤
第三章 七情治法惊喜伤心 心跳不寐,茯神、枣仁、朱砂、金箔。 悲忧伤肺 咳嗽汗多,黄耆、五味、沙参、麦冬。 思虑伤脾 食少倦怠,或便溏,归脾汤为主。 怒伤肝 腹胁胀痛,宜疏肝,如香附、苏梗、吴萸、乌药、青皮、陈皮;肝火、肝风上升,头眩火升者,宜镇肝熄风,如石决明、刺蒺藜、天麻、钩藤;虚者加沙苑、女贞、生地、牡蛎。 恐伤肾 心跳遗精,腰…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六章 温病
第五章 郁证、痰病外感内伤,已言大略。又有郁证痰病,亦须讲及。 郁证 郁证乃七情杂沓(沓:繁多。),难分经络。如倦怠太息,或饥而不欲食,或食即饱胀,或心跳头昏,或腰酸足软,或火升内热,即在一日之中,时觉暂快,时觉昏沉,懒于言动。妇人患此最多,每每经事不调,腹中时痛。古方治法虽详,总以畅怀为要。治法如略有寒热,尚未大虚者,逍遥散;倦怠少…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八章 劳损
第七章 中风中风一证,多系肝风上逆,卒然昏仆,口歪流涎,手足不遂。古来方法,治各不同。有言风从外入者,以小续命汤加减;有言风自内生者,宜熄内风;或夹气、夹火、夹痰,前人之论备矣。景岳直指为非风,全由精气内虚,惟进温补,此亦一说,不可不知,不可全恃。余每以羚羊、天麻、橘红、半夏、钩藤、茯神、竺黄、竹沥、姜汁等,中于气而不语者,送下苏合香…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十章 噎膈、反胃
第十章 噎膈、反胃食不得下,哽噎而下谓之噎。食虽入咽,仍复吐出谓之膈。朝食暮吐名反胃。 噎 宜清火降气化痰,如蔗浆、梨汁、姜汁、杏仁、川贝、苏子、枇杷叶、芦根汁;或加旋覆花、蛤壳等。 膈 膈证虽有寒有热,寒者多而热者少,如左金丸、六君子加干姜。又津液枯者,如苁蓉、杞子、当归、半夏、沉香、茯苓、甘草。惟《金匮》大半夏汤,用人参、半夏、白…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十一章 痰饮
第十一章 痰饮痰饮为病,心悸头眩,短气而咳,舌苔白者多。柯韵伯云:痰与饮同源,而有阴阳之别。阳盛阴虚则水汽凝而为痰;阴盛阳虚则水汽溢而为饮。然痰有寒痰,饮亦有热饮,又不可不辨也。 痰饮诸方,以二陈为主,余则随证加减: 久嗽气短,加桂枝、白术,即合苓桂术甘汤法也。 胁痛口不渴,加白芥子、旋覆花。 四肢肿,身体疼重,加黄耆、防己,即防己黄…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十二章 咳嗽
第十二章 咳嗽古人云:五脏六腑皆有咳,总不离乎肺。以余验之,外感风寒,内伤精气,皆能致咳,总不离乎痰饮,以痰饮为致咳之根也。惟虚实二字,最宜分别,不可误也。 外感咳 外感风寒暴咳,必鼻塞头痛,恶寒发热,用前胡、紫苏、杏仁、橘红、桔梗、像贝、款冬花、桑叶、荆芥。 内伤咳 内伤精气久咳,倦怠微热咽干,肺阴虽亏,而脾肾未伤者,如沙参、麦冬、…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十三章 血证
第十三章 血证一切血证,属热者多,属寒者少。然亦有寒而宜温者,不可不知,不可不辨。血证除感风热一条外,风热必身热,余俱不宜发热,若发热脉洪大不休者,难治。 外感吐血 外感吐血,先见头痛,恶寒发热,必取微汗,宜紫苏、荆芥、薄荷、桑叶、前胡、黑栀、丹皮、赤芍、茅根;夏秋感暑热、秋燥吐血,宜六一散、石膏、枇杷叶、桑白皮、丹皮炭、茅根、沙参、…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十四章 心腹痛
第十四章 心腹痛心不可痛,皆胃脘痛耳。 气痛 气痛,脉沉涩,宜四七汤。 血痛 血痛痛如刀刺,或大便黑,宜失笑散:生蒲黄、五灵脂是也。 痰痛 痰痛脉滑咳嗽,或痛连胁下,用二陈汤为主,加瓜蒌、白芥子等;甚则礞石滚痰丸。 火痛 火痛脉数实,口渴面赤,身热便秘,其痛或作或止,宜金铃子、延胡、姜汁炒川连、炒吴萸、黑山栀、半夏、茯苓、淡芩等味。 …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十五章 痛风、痹、腰痛
第十五章 痛风、痹、腰痛痛风 痛风,肢节走痛也,不外风寒湿三气所致。痛风头痛恶寒发热者,宜温散,如五积散(五积散:白芷、川芎、甘草、茯苓、当归、肉桂、白芍、半夏各三两,橘皮、枳壳、麻黄各六两,苍术二十四两,干姜四两,桔梗十二两,厚朴四两。为粗末,每服三钱,加姜煎服。功能解表散寒,温中消积。《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方。)之类。轻者宜防风、当…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十八章 伤食
第十六章 癫、狂、痫癫者,痴呆之状,哭笑无常,语言无序,其人常静;狂者,骂詈不避亲疏,其人常动;痫者,卒倒无知,口角流涎,手足抽掣,数刻即醒,或数日、或数月再发,皆属痰火。脉实者吉,沉细者凶。用药清火化痰:实证滚痰丸,当归龙荟丸;虚证磁朱丸,桂枝龙骨牡蛎汤去桂加阿胶,朱砂安神丸。第十七章 消渴消渴,火证也。脉宜数大,忌虚小。口渴不止为…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十九章 黄疸
第十九章 黄疸黄疸,湿热郁蒸而成,有阴阳虚实邪正之分。 阳黄治法 黄疸,如小溲不利,面目身肤如橘色红黄者,阳黄也,宜茵陈、山栀、陈皮、厚朴、二苓、泽泻、神曲、麦芽;口干便秘者加黄芩、黄连、大黄。 阴黄治法 若黄色淡白不华,神倦口不渴,腹微满,手足冷,此为阴黄,宜附子、干姜、茵陈、茯苓、白术、厚朴等。 虚黄治法 黄色淡,小便清长,四肢无…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二十章 疟
第二十章 疟疟疾,寒热往来有定候。一日一发者邪浅;二日一发者邪深;三日一发者邪更深。先寒后热者为顺,先热后寒者为逆。发于子后而至午退者为阳;发于午后而至夜半退者为阴;发于午前而至酉戌退者,阳经连及阴经也。但寒而无热者为牝疟;但热而无寒者为瘅疟;因劳而发者为劳疟;因食而发者为食疟;更有鬼疟、瘴疟,总不离乎少阳一经。以少阳为半表半里,邪踞…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二十一章 痢疾
第二十一章 痢疾痢疾初起,多由暑湿积滞而成;亦有夹寒、夹表邪者。如无外感表症,但见里急后重,便脓血,三四日内,照《倪涵初(倪涵初:倪宗贤,字涵初,清代医家。)痢疾三方》,如芩、连、芍、朴、槟、楂、麦、枳之类,用无不效。 痢疾腹中痛,或下血片,及噤口恶心,诸药不效,用《斗门秘书》(《斗门秘方》:即《斗门方》,撰人不详,《本草纲目》中载之…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二十二章 头痛、耳聋
第二十二章 头痛、耳聋凡感冒风寒,必发热恶寒而头痛,宜随六经表证治之,兹不具赘。 此云头痛,乃杂病,但头痛无他证者,大抵暂痛为邪,久痛为虚。邪则分寒热而治之,虚则分阴阳而补之。然亦有久痛为邪所缠,新病因虚而发者,当察脉证而明辨之。 火头痛 火头痛痛而烦热,或连齿痛,脉洪数,宜石膏、竹叶、薄荷、黄芩、茶叶等味;又有郁火头痛,宜逍遥散,加…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二十三章 疝证
第二十三章 疝证疝有七种,多属肝经为病。 一曰寒疝,睾丸冷硬而痛,宜温之,如吴萸、小茴、川楝子、胡芦巴;甚则肉桂、附子。 一曰水疝,囊肿出水,宜萆薢、茯苓、半夏、橘皮、苡仁等。 一曰筋疝,不在阴囊,而在阴茎,阴茎肿大,或碎流脓水,此属湿火,宜龙胆泻肝汤。近世名下疳,不名筋疝。筋疝之疝,在胯凹,有筋一条,肿胀者是也。 一曰血疝,即世俗夹…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二十五章 泄泻
第二十四章 痿痿者,两足痿弱不能行也,治宜补养气血筋骨。 虎潜丸:虎骨、龟板、熟地、黄柏、知母、当归、牛膝、锁阳、陈皮、白芍,羊肉为丸。 加减四斤丸:苁蓉、牛膝、木瓜、鹿茸、熟地、五味、菟丝、杞子、蜜丸。 痿证服前二丸,若气虚多痰者,宜六君子汤加黄柏、苍术、紫菀(紫菀治痿躄,出《神农本草经》)。瘦黑人血虚多火,六味丸加黄柏、苍术;肥白…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二十七章 积聚
第二十六章 呕、吐、哕、呃声与物俱出为呕;有物无声为吐;有声无物为哕;气自上冲有声,声短而频,名呃。 以上四证皆属气逆,有统治法:用二陈汤随证加减。如寒气所客,脉迟畏寒,加干姜、藿香、砂仁;干呕吐涎沫,加人参、吴萸、大枣,倍生姜;如食不得入,属火,加芩、连、人参。或饮食所伤,吞酸嗳腐,加苍术、藿香、砂仁、麦芽、山楂、神曲;有声无物即干…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二十九章 遗精
第二十八章 五淋、癃闭(文中没有“癃闭”证治,想系传抄脱佚。)淋病,小便滴沥涩痛,欲去不去,欲止不止,分为五种:石淋下如砂石;膏淋下如脂膏;劳淋从劳役而得;气淋气滞不通,脐下闷痛;血淋,茎中刺痛出血。皆属热结膀胱所致。 治三焦与膀胱正法,五淋散(五淋散用草栀仁,归芍茯苓与灯心)。清心滋肾,如导赤散。泻肝,龙胆泻肝汤。补肾,知柏八味丸…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三十~三十二章
第三十章 赤白浊 浊者,小溲不清也,属湿热。初宜治脾渗湿热;久宜补肾固精。如二陈汤加苍术、黄柏、萆薢;赤色者再加丹参。浊病稍久,当固精兼渗湿,萆薢分清饮;中气虚者,补中益气汤;又有命门阳衰,气不摄精,每致败精为浊,宜附桂八味丸加菟丝子、车前子,以导败精。 浊出精窍,与淋出溺窍不同,病久宜固肾,不宜分利,是要旨也。 第三十一章 自汗、盗…
《医学刍言》清朝版-第三十三章 妇人门
第三十三章 妇人门妇人之病与男子同,惟经带胎产另立方法。(胎前宜清,产后宜温)。 胎前 受胎二、三月,呕恶者,以阳明之气壅盛于上也,六君子汤加砂仁以和之,半夏不必顾忌。 胎前下血,名胎漏,气不摄血也,补中益气汤;如恼怒伤肝,加味逍遥散。 胎动不安,血不养胎也,四物汤去川芎,加白术、杜仲;有火者加黄芩,有寒者加川椒(此味今人罕用,每易以…
💡 关键要点
第九章 臌胀 臌证,有气、血、痰、水、寒、热之分。初起但腹胀,而腹未满者谓之胀;若腹已满者,谓之胀满;若但腹胀满者,谓之臌胀;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