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西陵·神道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还有3座后陵。神道不仅将各个陵寝串联在一起,更是通往陵寝的必经之路,各陵神道长短不一,宽窄有异。
《大司马节寰袁公(袁可立)家庙记》:“家有状,墓有铭,神道有碑,有传有诔有颂有赞有墓祠,而犹未已也。”——明 陈继儒
主神道
中国古代帝王陵区的主神道是公用的,如同大树的主干,而去往各陵的辅神道有如分支。最先建陵的皇帝修建的主神道通常会直达其陵前,以后的帝王则在主神道的基础上,向其他方向延伸辅神道,通往各自的陵前。
清西陵
清西陵的神道
在清西陵,各帝陵神道均与主陵神道相接,后陵神道与本朝帝陵神道相接,形成枝状的神道网络。这些特点是清代以前的历代皇陵所不具备的。整个清西陵陵区以清世宗雍正帝的泰陵为中心,西面分布着清仁宗昌陵和清宣宗慕陵,东面分布着清德宗崇陵、溥仪墓以及阿哥、公主园寝和永福寺等建筑。
清西陵·神道
泰陵的神道,自大红门外的五孔桥开始,直至宝顶,宽十余米、长5华里,由三层巨砖铺成并贯穿全部陵区。泰陵的神道也是清西陵中修得最长、最好的。昌陵神道自泰陵圣德神功碑楼南开始,向西过平桥转西北至昌陵圣德神功碑,而后折向正北至宝顶,长约四华里半,宽度与泰陵神道相同。慕陵神道放弃与泰陵相接,最南端是一座五孔桥,因为鸦片战争的失败,道光帝“愧对祖宗”、“愧对天下百姓”,遂下令取消了歌功颂德的圣德神功碑和石像生。
泰陵·神道
神道碑亭
神道碑:「墓前碑碣,未详所起。按,《仪礼》:“庙中有碑,所以系牲,并视日景。”《礼记》:“公室视丰碑,三家视桓楹。”丰碑桓楹,天子诸侯葬时下棺之柱,其上有孔,以贯繂索,悬棺而下,取其安审,事毕因闭圹中。臣子或书君父勋伐于碑上,后又立之于隧口,故谓之“神道碑”,言神灵之道也。以下是泰陵的大碑楼和小碑楼的介绍。
泰陵·圣德神功碑楼
记述雍正皇帝生平功绩的主要建筑,俗称大碑楼楼高26.05米,四面辟门,重循九脊歇山顶,楼内有两统高大的品屃驮石碑,碑身阳面用满汉两种文字镌刻着皇帝生前的丰功伟绩。碑楼坐落在94米×94米的广场正中,四角各有一很高约12米的华表相衬。
泰陵·谥号碑亭
小碑楼又叫谥号碑亭,是放置谥号碑的亭式建筑,四面有门,为双循歇山顶,楼内竖龙蚨碑一通,碑阳镑刻着雍正皇帝的庙号、谥号和徽号。
石像生
墓前神道两侧的石兽(即石像生)也有由来。石兽放置在墓前是从汉代霍去病墓开始的,后来的历代帝王的修建自己的陵墓时也都沿用石人石兽的陵前装饰,所以唐陵、宋陵、明陵、清陵几乎都在陵墓前陈列仪仗队式的石人石兽。石像生除了显示墓主的身份等级地位,也有驱邪镇墓的含义,同时,他们也是皇权仪卫的缩影! 在清西陵景区中,泰陵和昌陵都有石像生。
清西陵·石像生
泰陵的石像生设置风波
值得一提的是,西陵中的泰陵因风水地形关系,原设计中并没有设立石像生一项,雍正帝更是在谕旨中明确表示不建石像生。而乾隆帝为了表示孝心,更出于礼制,不顾一些大臣反对,修建了石像生。所以泰陵的石像生是乾隆皇帝建的,后来因为典制不合,采取了向南拓展大红门,北移龙凤门等措施,才在大红门与龙凤门之间安排了石像生。 石像生分列神道两旁,它们是石狮,石象,石马,石雕文臣与武将各一对。
除了神道碑亭和石像生,清西陵还建造有石牌坊、大红门、具服殿、石拱桥、隆恩门、隆恩殿、方城明楼等一系列建筑和石雕刻,可谓精美壮观,等待您亲临探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 关键要点
清西陵·神道 清西陵共有14座陵墓,还有3座后陵。神道不仅将各个陵寝串联在一起,更是通往陵寝的必经之路,各陵神道长短不一,宽窄有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