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365bet中文官网教育文章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现代文阅读理解应教到什么程度?

现代文阅读理解应教到什么程度?

365bet中文官网 | 语文教学反思 | 人气:408

标签:语文教学反思大全, 现代文阅读理解应教到什么程度?,

12月6日,周四下午的集体备课,照例是评议这周两个老教师肖老师和韦老师的课,在老师之间,形成了不同的意见和见解,其中不乏较为激烈的争论。

本着实话实说,对课不对人的原则,进行评课,并非持有个人的偏见。我们语文组的讨论一场激烈。

韦老师的苏州园林,采用的是语文组拟定的,并且已经实施了一年多的“四步教学法”进行,先布置预习题,然后是说明文结构分析,说明方法的赏析内容理解,说明文表达方式的运用及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一节课完成,容量大,步骤清晰。只是,下定义的说明方法讲得不够透彻,不过,这一说明方法至今仍是教学得难点之一。韦老师抓了“补上一株……”的补字,使用替换法,和“栽、种、添、加”进行比较,来说明苏州园林的设计是处处表现了图画美这一特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我和谭老师认为,这一字,抓得非常好,但,韦老师的挖掘还不够。谭老师补充说,补,一般是原来的事物有缺陷,觉得不够完美的时候,才用补。添字,比如锦上添花,是属于好上加好,所以也不合适。

我们都觉得韦老师的预习提示问题设置得比较好,比较到位,但是每一篇课文都如此操作,印发给学生,这样得实施,老师需要花费极大的精力,能坚持多久,学生能坚持这样的方式学习多久,尚待观察。

然后肖老师的《幽静悲剧》。肖老师这一课,主要的理念是让自主互动使课堂更精彩,按照设计者的这一理念,是让学生自主互动的方式学习,展示学生学习的成果,老师只是策划者。在实验了几次之后,我们去听了这一节,学习本次肖老师外出听课带来的新的学习方式。

肖老师的课脉络清晰,分为两大快,展示藤萝的美,展示作者的悲,最后有一环节,悲剧的根源未曾完成。这两大板块都使用“读、品、画、写”的四种方式来展示。先有学生朗诵表现藤萝美的语句;然后再由学生品味表示藤萝美的语句,再由学生展示课前画好的三副表示藤萝美的图画;最后让学生写一些表现藤萝美的话。因为是小组的方式,所以,不是全班的同学都来做读、品、画、写的四个展示,而是由有这方面特长的小组学生代表展示。学生一边展示,老师适时板书。第二板块体会作者的悲,也是如此操作。也许是课文难理解,也许是我们听课的老师多,也许是学生的准备不够充分吧,课堂的气氛没有预想之中热热闹闹的场面出现。肖老师也担心学生拖的时间比较长,所以也有催促的现象。

我不知道外面的展示课的效果是怎样的,所以也没有办法确定自己的理解是否符合客观的实际。

后来评课,谭老师说,让学生自己学习,展示他们的理解,我在上《散步》之时,就有了,当时的评课老师把那节课评得一塌糊涂,说都是学生自己说出来的,老师干什么。而每课的最后当堂写话一环节,也就成了我的课堂的不便的模式。虽然谭老师之前和我交流的时候也曾经讲过,但是我没想到她一开始就提出了这样的问题。

我和她的意见基本上有比较多相同的地方,就是学习新的方式方法,适合学生实际的才是好的。人家的经验成果展示轰轰烈烈,热热闹闹,那是几年甚至十多年训练的冰山之颠,我们如果学习了,就需要看到冰山之下那一大块。而且,读、品、画、写展示学生的学习成果,除了画使用得较少之外,剩下三种我们得老师在平时也都使用过,也有老师四种方式都用过。不是所有的课都需要都适合用一种模式去上的,即使是新的成果,也是根据实际来选择使用。更何况,学生喜欢新鲜,喜欢新的方式,但任何新的方式,用多了久了,学生都会腻的。所以,教无定法,教学不应该刻意追求形成某一种模式,但,不管形式如何,方法如何,目的都不变——就是要着眼于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使学生学会学习,能逐渐脱离老师的指导自主学习。

还有关于,文本解读的理解与分歧。我认为,《幽径悲剧》的藤萝美不难理解,作者的悲也不难理解,难就难在为什么作者会有这样的悲。别人看见了,为什么别人没有,理解作者独特的情感需要理解其相关的经历极其写作的背景,这文章并非写在文革之时,而是1992年。这样的悲,是值得深究的。

商海雯认为,老师不应该把个人的情感和理解强加给学生,明明是十几岁的学生,他们的理解就是达到那样的层次,干么非要把七老八十的人的理解情感强加给学生。她还举了个事例,高中时,同班学生都读《飘》,都认为那是写一个爱情故事,而她自己在此后不断重读,现在再读,感受不再是爱情故事,而是很多,包括社会等其他的东西。所以,没有必要把七老八十的人的感受强加给学生。

肖老师认为,关于文革,不需要跟学生讲,只需要提示文章写作的年代,然后再提问,愚氓灭美,现在还有没有,一直都存在,那就是整个人类的问题,不到5分钟就可以解决了。

这个问题当时,也没想到怎么去继续争论,所以,继续进行到了下一个预习资料的问题……

但翠霞又接上了一个话题,这种新的方式,谭老师以前也使用过……

最后,再一片议论纷纷之后,组长宣布,应许保留不同的意见,根据不同的文章自己判断选择方式。

后来回到家,想了想,还是认为我之前的做法,没有错。总是习惯于深刻的挖掘文本本身所包涵的那个社会,那个环境那些人群的生活本质,使他们活生生地展现再学生的面前。印象最深的就是小说《孔乙己》《范进中举》《变色龙》《草》《故乡》《多收了三五斗》《在烈日和暴雨下》《百合花》《甜甜的泥土》《送行》《背影》《捕蛇者说》等,学生每每上到这样的文章时,刚开始时只是觉得迷惑获得觉得就是这样了,随着文本挖掘的不断深入,他们的脸上出现了凝重,悲伤,感慨万千的神情,整个课堂斗沉醉在一种悲哀的氛围中,都在感慨世态炎凉,人情冷暖。同样的,最近在上《斜塔上的实验》时,先介绍了伽利略的成就在生活中的运用,在介绍了伽利略当时所处的艰难困境,然后在上课。等我讲完,学生脸上的凝重可惜可叹的神情犹未消失,只是望着我,意犹未尽。即使在普通班,也变得安静了,专注了。这样的安静专注,远远胜于真正的课堂教学。我们的课文,我们的文学,讲究的是熏陶感染,靠什么,靠的就是不同的文章不同的独特而深刻的情感,以情感人,以情晓理。我个人认为,这就是对学生最好的人文素质的教育。学生的阅历不够,生长的环境各不相同,但,课本的经典文章经典的情节情感可以进行弥补,如果运用充分,学生是能够有所触动和感悟的。如果学生能够带着一种情感去看待去学习,那么,这比什么奖励和惩罚都要有效得多。也许他不记得我上课讲了些什么,但是那种感到和悲悯却会让他记住,这就很难得了。

在来想想,商说的例子。现在的学生由于阅历不够,往往对文章理解得非常不到位,甚至出现误读,那么这时候,就不能够“尊重”其认知了。这才是老师需要引导的地方啊,老师凭什么成为老师?除了阅历丰富之外,也没有区别了。说到资料,学生手上有,说到能力,有些学生的能力也不亚于老师,说到深刻,有的学生的感受已经可以超越同龄儿童。老师比学生多的,只是更多的时间,更专注更专一的用自己更多的阅历和知识去钻研去理解处理教材罢了。但是,试问一下,现在有多少个老师是可以完全不使用教参而能够备好课的?所以去除这一拐杖,我们老师还剩下什么优势?

说到底,我们要做的,其实最根本的最终极的,就是能够让学生用我们交给的方法去阅读去处理文章去解答考题去进行写作。在老师的指导下,他们的能力得到逐步的提高,能逐渐的脱离教师的指导,能够自主的学习,这就是教育的成效啊。我们教的,不是知识,而是能力。任何的形式方法,只不过是让学生兴趣增加,按照老师的要求去做罢了。

再说了,名著的魅力是永恒的,是值得读上一辈子的,每次重读都会有不同的感受和体悟。这是非常有必要的。但是,我们提倡重读经典,不是所有的文章都需要去读上几千几百次的。比如,冰心的《母亲》除了母爱之外,还有什么。那么这样再读上很多遍,都是这个主题。

我们说的教师的解读,是在学生的理解不到位的情况下,或者难以理解的时候才需要正确的引导纠正。

不写了,写了这么多,完全是一堆无用的牢骚罢了,大家看过之后,也就罢了吧。至于这一帖子,并非针对哪位老师,而是进行一些讨论而已。


收藏此页】【 】【打印】【回到顶部
 《现代文阅读理解应教到什么程度?》相关文章

tag: 现代文语文教学反思,语文教学反思大全,教学反思 - 语文教学反思

相关分类
语文教学反思推荐